15382107369

ManBetX万博数字出版远未到可以引以为豪的阶段—当前中国印刷业的热点问题(十三)

  ManBetX万博当前位置:首页资讯名人堂名人资讯 正文

  发布日期:2025-01-06 来源:中国包装网责编:中国包装网 浏览次数:

  核心提示: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的工作才刚起步,远未到可以引以为豪的阶段。我们甚至可以说,正是因为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的转型不够,在发达国家欣欣向荣的数字印刷这几年在我国发展得并不迅猛。只有清醒的了解现状,才有可能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公布的数据告诉我们:从2009年起,我国数字出版营收首次以799.4亿的产值超过传统出版,之后的二年,继续持大幅增长态势,分别达到1051.8亿与1377.9亿,增速维持在31%上下。

  在肯定这一成绩的同时,业内人士应该冷静分析这块产值的构成,清醒的看到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的工作才刚起步,远未到可以引以为豪的阶段。我们甚至可以说,正是因为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的转型不够,在发达国家欣欣向荣的数字印刷这几年在我国发展得并不迅猛。只有清醒的了解现状,才有可能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

  “将作品编辑加工后,经过复制向公众发行”是为出版,早在印刷术发明前出版即已有之。数字技术的发展为人们带来了数字出版,突破了纸张这个传统载体,把出版与多媒体、网络联系在一起。当然,数字技术的发展也为印刷人带来了数字印刷技术,改变了凹、凸、平、孔的传统印刷方式,把数字印刷与数字出版联系在了一起。

  那么究竟什么是数字出版呢?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总裁陈昕在一篇名为《论数字化出版》的文章中作如下定义:“1、具有数字技术记录、储存、呈现、检索、传播和交易的特点;2、具有在网络上运营,实现即时互动、在线搜索等功能,具有创造、合作和分享的特征;3、能够满足大规模定制者以个性化服务的需要;4、是通过技术创新来创造内容传播的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在文中陈昕还说:“美国同行大体同意我们对数字出版特点的概括。”

  显然,除了在“将作品编辑加工后,经过复制向公众发行”这点上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相同以外,在记录、储存、检索、传播等方面都有着与传统出版截然不同的方式,与此同时,数字出版满足了个性化出版、小印数印刷、就近为顾客提供服务等要求,避免了传统出版大印数预造货存在的库存积压、资金占用等问题。

  那么我国公布的数字出版构成情况又是如何呢?自高至低2009年的799.4亿元产值的构成为以下四类:手机出版314亿(39.3%)、网络游戏256.2亿(32%)、网络广告206.1亿(25.8%)、传统出版转移为数字出版的23.1亿(2.9%)。其后两年的构成情况虽未作具体公布,但告知基本态势没有变化。

  将上述数字出版统计的四项口径与概念中的传统出版相比较显然扩大了外延,如果因为数字技术的发展,姑且把手机出版与网络游戏的开发计算在出版范畴内,那广告收入一般并不属于出版。在此我们无意对上述统计口径说三道四,但必须指出的是,不应把数字出版已经取得的成绩估计过大,因为,这无助于鞭策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方向转移。

  第一、我国图书的印刷与发行情况。按照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公布的数据,1999年我国图书的总印数是73.16亿册,之后,在2000至2009年的十年间,图书总印量徘徊在62.47亿册(2000年)至69.36亿册(2008年)之间,始终没有突破过70亿册大关,只是在进入2010、2011年以后,图书总印数重又回升到70亿册以上,2011年以77.1亿册的总量创造了自1999年来的新高。

  与图书印刷总量相关的还有另二个数据:一是2011年由新华书店与出版社自办发行销售的图书量是65.78亿册、653.59亿元;二是上述两家该年图书的库存数是55.86亿册、804.05亿元。

  第二、我国图书的人均阅读情况。署长2012年6月1日在第22届书博会中国出版发展论坛上说:“欧美国家人均(年阅读图书)大约是16本,北欧国家约为24本,而我国还不足6本,如不引起重视差距还会拉大。”这反映出在具备阅读能力的人口中,我国的人均阅读量与欧美发达国家比差距巨大。

  第三、美国亚马逊公司宣布,2009年12月25日电子书的销售量首超纸质书,而12月14日这一天,该网站在全世界范围内卖出的电子图书达到950万本,相当于每秒钟出售110本。虽说数字出版并不完全等于电子书阅读,但二者间有着紧密关联。

  上述三条信息清楚的告诉我们:尽管我国这十来年在图书出版上,包括数字出版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美国的业绩比真没有值得骄傲的理由,源头需求不足是原因之一。

  在解析了总署的统计数据以后,我国由传统出版转向数字出版的状况又究竟如何呢?最清楚的肯定是出版社,但从局外看至少有以下印象:

  1、至今为止,数字出版基本还局限在一个出版集团或者一家出版社内,他们更多的是在做新出版图书的数字化编辑或者是把以前的菲林储存转录成数字储存的工作。

  2、尽管也有一些专业图书网站,但由于没有解决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或者网站感到足以对作者与出版单位的知识产权给予保护但尚没有得到出版社的充分信任,因此,网站的经营状况并不理想,出版社愿意把销售不畅的图书交给专业网站去扩大销售,但热销图书交网站销售的情况有限。

  3、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出版应该与网络联手,形成庞大、成片的就近数字印刷网络,既可以提高时效又降低了运输费用,但现状是出版集团热衷于自办数字印刷工厂,看中的是改变印刷工艺,杜绝了传统胶版预印可能因为销售不畅导致库存报损的问题,这样做固然有它的积极意义,但与发展数字出版的根本目的相距甚远。

  4、总署公布的数据告诉我们,2009年我国新华书店及出版社自办发行销售的码洋是599.88亿元,由传统出版转为数字出版的印品总额是23.1亿,换句话说,数字出版的比重仅占到图书销售量的3.85个百分点,十分微小。

  数字印刷企业十分关心数字出版的发展状况是因为二者处于同一产业链,属上下游关系,数字出版发达了自然对数字印刷的需求就大,反之亦然。

  数字印刷进入中国市场的时间并不短ManBetX万博,但迄今为止依然以社会商业印刷(包括影像服务)及建筑出图作为主要业务来源,虽然完全具备为数字出版提供印刷服务的能力,而且早在数年前已在印刷专业展览会上演示了利用数字设备完成出版物印制的全过程,但数字出版发展的严重滞后大大影响了数字印刷总量的增加。市场需求的不足使得先期进入这一领域的数字印刷企业日子过得十分艰难,按照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公布的2010年的数据,当年全市印刷总产值585.7亿,数字印刷产值仅为5.95亿,占比1个百分点。该年作为印刷重镇的北京、深圳的状况也大致相近。业务量不足导致的结果是:上海地区33家主营数字印刷的企业,在2010年以53414万元的资产实现37460.28万元的销售,一年苦心经营的结果是亏损1352万。2011年上海印刷总产值达到了689.586亿元ManBetX万博,可数字印刷产值只增加2400万,产值达到6.19亿元,数字印刷占总印刷的比重跌进了1个百分点。

  我国数字印刷的总产值究竟有多少?至今还缺乏权威统计。在2012年9月举办的天津印刷装备展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给出的数据是:2011年699家领了数字书刊印刷许可证的企业年实现数字印刷产值39.7亿,这个数字自然不包括已有书刊准印证的企业使用数字印刷设备完成的数字印刷产值,也不包括药品包装印刷企业使用数字喷头为药包喷印条码的这部分数字印刷产值。按照尚普咨询分析师的说法,我国数字印刷市场总额在100亿左右,占全国印刷市场总额的5-7%(按此数据推理,我国年印刷总量仅为1430-2000亿)。如果说前一个数字还有点靠谱的话,后一个比例则完全不知依据的是什么!

  积极推进数字印刷的发展已经成了国家确定的战略目标,新闻出版总署在其制定的《印刷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到十二五期末,数字印刷产值占我国印刷总产值的比重超过20%”,届时“我国印刷业总产值预计超过11000亿人民币,成为全球第二印刷大国”。换言之,国家期待的是到2015年末,数字印刷的产值要达到2200亿,如果不能切实采取措施,如果数字出版不能有一个质的突破为数字印刷带来一片新的业务天地,上述目标的实现是有困难的。

  数字出版发展滞后表面是作者知识产权保护、出版社利益保护等问题,关键在于出版社对数字出版的认识,是借此实现一次质的飞跃,把内容产业与网络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利用数字出版便于满足读者的个性化要求、能够实现就近印刷、能够根据读者的要求定制完成特定读物等种种有利于读者的行为,让出版站上一个新的高度,还是思想上留恋传统出版、行动上作被动应对。实事求是的说,迄今为止领悟到数字出版真谛、主动融入数字出版的机构真还不多。

  在摸索数字出版的过程中先后出现过两种做法:先是出版单位发行自己的阅读终端,事实证明这样的做法并不能获得读者的青睐,他们不可能为了享受电子阅读而去购买不同出版机构的多款电子阅读器;继而是自己开设数字印刷工厂,这虽然解决了传统出版因为预印有可能导致库存报废的问题,但依然没有解决个性化出版、就近印刷的问题,而且由于成本的原因,至今还只能实现小印数黑白印刷不能用于彩色印刷。

  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出版应该是内容供应商、渠道供应商与生产供应商三者间的有机结合,由遍布各地的数字印刷机构、在保护知识产权的前提下构建起运营网络,由他们根据读者的需要,在内容供应商的授权下就近完成指定图书的印刷发行。这样做的最大好处是大大降低了发行成本,最快速度地满足了读者要求,出版单位在完成了读物的编辑出版工作后ManBetX万博,其他的任务由渠道供应商和印刷供应商来完成。

  在国内,网络出版已经有成功的案例。上海东方网印公司通过组织社会数字印刷力量形成覆盖全市的保密印刷网络,专司为东方网发行的、供局级以上对象阅读的机要读物提供印刷服务。该刊每天8点定稿,网上发至遍布全市的指定印点,各印点按发行份额组织印刷,而后封装,在11点前送达指定对象。一年多的运行证明此举完全成功。如果说保密印件的印刷都可以利用社会力量来操作,那正规的出版物又为何不能实现如此操作呢?

  为了保护出版单位的利益,打造一个国家级的广受出版单位信任的公用出版数字平台或许是推进数字出版发展、进而推动数字印刷发展的关键,虽然现实社会并不缺乏专业网站,但他们难以取得所有出版单位的信任。

  截止2011年底,我国共有出版单位580家(其中副牌社33家),与500余家金融单位的数字相近。为了建设金融界的数字共用平台,十年前(2002年)由中国人民银行牵头组建了中国银联,银联的实践证明,银联的成立对推动网上银行的发展、银行间的数据交换、银联卡在海外的广泛使用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须知,在中国银联组建的过程中也曾经遇到网络遍布全国的大银行的反对,但人民银行的坚持做成了这件事,而且银联在数据交换中无可替代的作用现在已经为所有银行所公认,中国银联也从当初的政府出面组建改制为股份制单位。如果主管出版的政府有关部门也能牵头组建一个能够得到所有出版单位信任的出版界的数据共用平台,这对我国数字出版的发展是否也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呢?

  平台应该具备强大的数字服务功能,能够把出版单位的数据储存于公用平台中,这对中小型出版单位而言可以不再寻求出资建设自己的储存平台。

  应该积极探索知识产权的使用与保护方式。东方网印的实践证明,知识产权保护并不是没有办法,而是需要有专门机构负责组建与监管。

  吸引甚至是要求全国出版机构加盟数字出版共用平台,形成出版界的数字交换网络。

  组建遍布全国的数字印刷网络,为数字出版就近印刷创造条件。客观地说还只有这样既有权威性又是全国性的机构才有可能做成这样一件事,出版平台应该在听取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公布参加数字印刷平台的基本条件与分成方法。

  可以想象,具有权威性的数字出版共用平台建成以后,解决了困扰出版界的版权保护问题,又在全国形成了可信任的价格统一的印刷网络,这对推动我国数字出版及数字印刷的发展会起到多大的作用!

  一言以蔽之,迄今为止我国在数字出版上取得的成绩远未到令人沾沾自喜的地步,我们应该敢于正视存在的问题,通过组建全国性的数字出版共用平台来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以此推动我国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出版的发展,同时也以此带动我国数字印刷的发展。我们热切地期待着。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1、中国包装网运营的信息资讯发布平台,在任何情况下,本网所发布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的建议,任何人和企业据此进行造成的一切后果或损失,本网平台不承担法律责任。

Copyright© 2022-2024 官渡区ManBetX万博网络技术工作室 版权所有HTML地图 XML地图

沪ICP备100184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