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382107369

ManBetX万博古籍管理专家李际宁:雕版印刷术对中华文化传播影响重大

  ManBetX万博“印刷术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而作为印刷术早期阶段的雕版印刷术,对中华文化传播与传承产生了重大而积极的影响,使世界先进文明得以迅猛传播!”

  12月9日上午,著名古籍管理专家、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李际宁在湖北省图书馆长江讲坛主讲“中国雕版印刷术起源视野下的早期古籍版本”。李际宁先生介绍了早期雕版印刷古籍的流传历史、鉴定和赏析,梳理海内外多个公私收藏单位保存的中国早期雕版印刷古籍,对重要收藏品的存况做重点介绍,涉及典籍形成与流变历史、典籍的装帧装潢演变、典籍的鉴定与赏析,并以此分析这些典籍对早期雕版印刷史的贡献和意义。

  李际宁主要关注版本文献学的整理、研究和保护,重点在敦煌遗书及佛教大藏经,参加过《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编辑出版工作,著有《佛经版本》《佛教大藏经研究论稿》及相关论文,曾参与国标《敦煌遗书定级标准》《佛教典籍定级标准》的制订,参与多种佛教大藏经的整理及影印出版工作。

  他介绍,殷商时期,人们多用甲骨、青铜作为文字载体,但由于携带不便且成本较高,只在祭祀等场合用于记录。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丝帛、竹木成为当时的主要书籍材料。丝帛价格高昂,竹简木牍笨重难以携带,因此未得到普及。这段时期被学者称作纸前时代,主要采用刀刻法制作书籍、简册装和卷轴装帧。

  西汉时期,中国已经出现了纸张。造纸术的发明标志着写本时代到来。东汉蔡伦改良纸张制作技艺,造纸成本大幅降低,纸质书籍大量增多,但高昂的人力抄写成本使普通人难以接触。

  中国人什么时候发明了雕版印刷术?李际宁说,首先要有雕版,然后要会刻字,还要有纸张在雕版上印刷ManBetX万博。唐代之前已有拓印、钤印、戳印技术,为雕版印刷术提供了技术基础。“有人认为唐代以前的印章技术促进了雕版印刷术的出现,这个值得探讨。我个人认为,从纸张出现,到戳印、拓印、钤印一路发展过来,促进了雕版印刷的出现。”

  印书的时候,先用一把刷子蘸一下墨,在雕好的板上刷一下,接着,用白纸覆在板上,另外拿一把干净的刷子在纸背上轻轻刷一下,把纸拿下来,一页书就印好了。一页一页印好以后,装订成册,一本书也就印刷成功了。这种印刷方法,因为是在木板上雕好字再印的,所以大家称它为“雕版印刷术”。

  唐朝发明雕版印刷术,并在唐朝中后期普遍使用。早期印刷活动主要在民间进行,多用于印刷佛像、经咒、发愿文以及历书等。唐初,玄奘曾用回锋纸印普贤像,施给僧尼信众。1966年在西安市西郊西安柴油机械厂发现雕版梵文陀罗尼经咒单页,刻印于704—751年之间,为目前所知最早的雕版印刷品。现收藏在伦敦英国国家博物馆的唐咸通九年(868)王玠为二亲敬造普施的《金刚经》,是现存最早的标有年代的雕版印刷品。此件由7张纸粘成一卷,全长488厘米,每张纸高76.3厘米,宽30.5厘米,卷首刻印佛像,下面刻有全部经文。这卷印品雕刻精美,刀法纯熟,图文浑朴凝重,印刷的墨色也浓厚匀称,清晰鲜明,刊刻技术已达到较高水平。

  他介绍,日本书道博物馆藏有中村不折收藏的小字本《隋刻法华经》,说明隋朝就有雕版印刷。对于隋朝就产生雕版印刷,许多人有怀疑。根据《隋刻法华经》影印本,里面众多文字风格,应该是宋代的风格。苏州瑞光塔在20世纪70年代发现北宋刻本小字《法华经》,与中村不折收藏的小字《隋刻法华经》是一样的。小字本木板要刻得非常精细,许多字刻成简笔字以方便刻板、印刷,这样的字在北宋《法华经》里比比皆是,而这部《隋刻法华经》也如此,因而高度怀疑它和北宋《法华经》是同一时期的刻本。

  李际宁说,早期雕版印刷了许多佛教宣传品,因为南北朝到隋唐,佛教对中国有深远影响。并非儒家经典、诗文、文集的雕版印刷品在唐代没有,只是保留到现在的很少,没有佛教刻本多。

  他接着展示了一件有纪年的雕版印刷品,唐天成二年(927年)《金刚经》刻本,卷尾刻有功德主的名字、雕经人名字,这位雕经人是目前所知姓名的最早的雕经人。从字体风格看得出是硬朗的刀法刻的,反映了当时中国北方的刻书风格,与江浙地区的浙刻完全不一样。纸张纤维较均匀,与(868年)的《金刚经》纸张纤维没有打散、较粗糙,有很大进步。它代表了北方刻书,鲜明反映了晚唐五代雕版印刷的风格,且版式、装潢、设计已经很科学,与我们印象中标准的书籍已经很接近了。

  李际宁提示,木板会因湿度会伸缩,不规整,印出来的刻本页面大小、形状会有略微差别。雕版印刷初期的刻本页面,已印有版序号,写上了小号的汉字数字,相当于今天的页码,以防止版片错乱。但版序号位置不固定,说明雕版与版片管理还较粗糙。到了宋代,在版片开头就标印有版序号,版面设计、装帧均逐步完善。

  宋代官刻、私刻大量出现,这与当时重文抑武的社会环境、楷书字体的固定有关。书籍在宋代迎来一次发展高峰,产生由写本到刻本的质的变化,出现蝴蝶装的书籍装帧形式。此前典籍在抄写过程中,容易因抄写差错产生流变,宋代大规模雕版印刷版本出现,典籍版本固定下来,内容的流变少多了。

  北宋开宝四年(971年)《大藏经》开雕,由成都运到汴梁,到金兵破东京城前,总量已突破16万块,成为雕版印刷术发明后最大体量的书籍。有一页特别有意思,上面有手写体字标注曾填入金刚佛肚皮里过。也就是说,这部《大藏经》部分,曾藏在佛像里,才流传保存至今,不然今天就看不见了。

  还有一页,缺了一句,页面上那句话应该存在的地方就空出来。一开始的版本,都空出来,而后来朝鲜的复本,和其他多个后世复本ManBetX万博,把空缺处直接填上了。后世读到这里,其实是少了一句,后世很多读者可能全然不知。可见雕版底本会影响内容传承,会造成以讹传讹。后来有了小字挖补的做法,来修正已发现的刻板缺漏。

  红框内是刻版人查不到该处内容,只好用刻小字“诸藏皆少一句”把该处空出来。记者万建辉截图

  李际宁介绍,早期雕版印刷术对后世影响深远。宋代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但由于印刷效果不美观,未能取代雕版印刷的主体地位。活字印刷成本低,多用于对版式要求较小的家谱印刷。元代至元六年的《无闻和尚金刚经注解》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朱墨两色套印本。套版印刷针对雕版印刷一版一色、内容难以区分,其问题改良颇多,在明代万历天启年间,甚至涌现了一批绘画教学范本和版画集。明清时期书籍多采用线装装帧,《永乐大典》《四库全书》采用包背装。佛教重典——《大藏经》,明清时期大多采用经折装。

  他说,编敦煌遗书时,残片多,因不懂佛经,翻乱了《大藏经》,找出残片对照是《大藏经》中那一页。如今有电子词典,输入残片中一段文字,就可以找到。他直至今天读佛经,也如同读天书,只是懂一些版本学的知识,在中国古籍整理上做了一些工作。这个过程中,他对雕版印刷术发明早期的巨大影响有深刻体会。

Copyright© 2022-2024 官渡区ManBetX万博网络技术工作室 版权所有HTML地图 XML地图 非商用版本

沪ICP备10018453号